close

香港回歸20周年大型系列報道【成長】第一集:民生為天

【編者按】今年7月1號,香港將迎來回歸祖國20周年。從20號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節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專題《成長》。節目圍繞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化、教育、科技、拓展等十個方面,有事實、有觀點、有回顧、有前瞻地報道香港回歸祖國後發生的變化。今天推出第一集:《民生為天》。

“我們來廣州養老,對香港和廣州都好,給香港減輕瞭很多負擔。”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可以這樣,兩個城市,兩種制度,老人卻可以隨意選擇在彼處安老,並且福利隨身攜帶。回歸後的香港可以,內地廣闊的空間為香港的人口老齡化舒緩瞭壓力,使香港的老人多瞭一種選擇,為香港的養老政策尋到瞭一個出口。



楊太太和她的香港“老友記”

廣州番禺,上午九點,78歲的楊太太和她的“老友記”們準時出現在祈福軒茶樓,享受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楊太太退休前是一位香港電工,2006年來廣州探訪親友,被這裡優越的生活條件吸引,於是和老伴兒決定留下來。

楊太太:香港三四十萬連個洗手間都買不到,但我在這裡可以買到三個房一個廳還有兩個衛生間,寬好多啊。對我們來說住還是最重要的。另外,行和吃我們也習慣廣州這些,特別在這裡我們吃的不錯,口味不錯,價格也不貴,如果吃一個午餐或者早餐都很便宜,但是在香港沒這麼舒服。同時香港隻有一個免費的電視臺,在這裡電視臺有一百個,多好啊。

據統計,目前有將近四萬名香港長者像楊太太這樣定居在廣東。面對垂暮之年的老人,內地張開廣闊的懷抱,博愛、包容地接納。一個社會對待老人的態度決定瞭它的文明程度,而內地的這份包容更因為那份血濃於水的母子深情。

香港工聯會內地事物中心負責人邵建波:我覺得內地的胸懷真的蠻寬廣的,他們願意接納這些對社會已經貢獻不大的老人,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在香港打拼,都奉獻瞭香港。

來內地養老的香港長者不僅享受著內地舒適的生活四鏡頭行車紀錄器價格空間,也感受著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朋友:我昨晚就騎單車去珠江兩岸兜兜。

楊先生:你昨晚去騎單車瞭?

朋友:共享單車啊,一塊錢一個小時,好劃得來,爽啊,微信支付嘛!

在內地,領取香港的福利金也很方便。

楊太太:每個月1000的生果金,不多也不少,香港政府還是沒有忘瞭我們,還是感謝工聯會的幫助啊。

楊太太說的“生果金”,也叫長者生活津貼,是特區政府作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過渡期設立的一項福利金,支援有生活經濟需要的65歲以上香港永久居民。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內地的香港長者沒有辦法領取,為瞭幫助長者在內地安心養老,在香港工聯會的倡議下,2013年,特區政府推出瞭“廣東計劃”,使得“移居廣東的老年人同樣受惠於高齡津貼”。而6月15日,特區政府宣佈“廣東計劃”再豁免需居港一年的限制,這無疑是為香港回歸20年送上的一份禮物。

香港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我們的廣東計劃做的比較成功,受惠的真的是各得其所。香港的福建籍的民眾有一百二十萬的人口,那麼為什麼不在福建也同樣來做這個工作呢?所以我們就在廣東計劃基礎上倡議政府,來進行同樣的福建計劃。那今年梁特首的施政報告裡面就把這個方向定下來,大概是2018年的時候可以實施。

有報告顯示,2015年香港女性平均壽命為87.32歲,男性平均壽命為81.24歲,均位列全球第一!香港回歸二十年來,特區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愛不遺餘力。據統計,過去四年,香港特區政府用於老年人的經常性開支已由421億港元增至658億港元,增幅達56%。而回歸,讓香港的安老服務柳暗花明!

深水埗,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城區之一,也是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街邊的唐樓鱗次櫛比,斑駁的墻面混著菜販的叫賣聲讓這裡充滿瞭生活的煙火氣。晚上六點,順寧道323號2樓,一個特殊的飯堂準時開飯。

甲:要一個A餐。

乙:好的。

甲:多謝。

六十多歲的左伯伯世代居住在深水埗,四年前第一次來飯堂吃飯,如今他已經是一位老顧客瞭。

左伯伯:第一餐飯在這裡吃起碼沒有那麼困難,而且在外面價錢很高的,和我們經濟相比較,減少支出,可以省下很多錢。



深水埗社區飯堂,義工和來就餐的婆婆為母親節制作花朵

由於租金便宜,深水埗地區居住著大量的老年人和新來港人士。微薄的收入令這裡的人們生活窘迫,想吃上一頓像樣的餐飯並不那麼容易。從2009年開始,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獲得商界及社區人士的幫助,開辦瞭“開飯”服務。通過提供隻要10塊錢的“一飯兩菜一湯”的優惠晚餐,來舒緩低收入街坊的經濟負擔。

記者:來看看今天吃的是什麼飯?

長者:蒸水蛋,我們廣東人很喜歡吃的,還有小唐菜。

記者:湯水行車紀錄器安裝是什麼?

長者:湯就是蘿卜還有雪梨。

8歲的偉仔已經習慣瞭每晚和媽媽來這裡吃飯,在他看來,這裡已經遠遠超越瞭“飯堂”的概念。

偉仔媽媽:他喜歡來這裡有很多姐姐陪他玩,他很喜歡挑戰人傢,還有很多創意,我和爸爸上班比較忙,沒有時間和他玩,所以他喜歡來這裡。

記者:你是每天跟著爸爸媽媽來這邊吃飯嗎?

兒童:是的。

記者:飯堂的飯菜好不好吃?

兒童:很好吃。

記者:你最喜歡吃什麼菜?

兒童;番茄魚肉。

從2009年的深水埗,到後來的茶果嶺,“開飯”服務已經遍佈瞭九龍、港島的13個地區。每當夜幕降臨,這13間飯堂便猶如夜空中的星光,照亮歸傢人的路。一碗熱騰騰的米飯,捧在手裡,暖在心中,也讓人們品嘗、咀嚼出瞭更多的人情味。

社工蓉姑娘:他們會跟我們說傢裡的事情或者是來這邊吃飯的感受或是改變,因為有些人平常不太會跟別人接觸,覺得來這邊吃飯省錢,然後在旁邊認識新的朋友,他們平常不在飯堂的時候,會一起出去玩。或者傢裡電視壞掉瞭,別人有多的電視就會送給他們,他們會互助。

在香港,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社會服務工作是社會服務機構協助特區政府完成的。已經有著七十年歷史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就是最大的社會服務組織,旗下有著450個諸如浸信會這樣的會員機構。大傢攜手並肩,幫助特區政府共同推動社會福利服務向前發展。

香港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長期以來政府都會說,政府跟社聯是夥伴。大傢是合作,一起來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政府有撥款資助社聯,大概占我們開支的百分之二十五。政府通過社聯聯系更多社會服務團體,讓我們可以將社會服務團體的經驗反映給政府。比如,政府成立扶貧委員會,我就是其中一個成員,也是他四個小組其中一個小組的主席,我有重要角色就是建立一個平臺,讓民間團體的聲音可以直接到政府去。

社會服務人員深度參與社會治理,這可以稱得上是一項“香港經驗”。回歸二十年的香港,猶如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健壯又充滿活力。而同其他發達經濟體一樣,他也有著成長中的煩惱。遠眺港島,香港是一座插滿瞭摩天大樓的富裕之城。而從摩天大樓環顧四周,卻能看到那藏於樓宇之間的貧富差距。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過去十年,特區政府不遺餘力地改善民生,推出瞭系統化的扶貧政策。2010年,香港立法會通過瞭《最低工資條例》,這是香港第一個法定最低工資條例,目的是防止工資過低、提高居民收入。過去五年,還陸續推出瞭長者津貼、低收入傢庭津貼,為特殊人士提供適切的幫助。

數據顯示,在一系列福利政策介入後,2014年香港貧窮人口微跌至96萬人,貧窮率為14.3%,為2009年以來的新低。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過去四年特區政府的扶貧工作有方向、有目標。我們連續推出瞭一系列的扶貧政策,推出的頻率和力度,可以說是破天荒。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其實在六年前當政府定最低工資以後,低收入工人的收入是改善瞭,但在香港還是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房屋的問題,特區政府這幾年也是看到這個問題,所以五年前開始做長期房屋策略。



修葺一新的“深井光屋”



記者朱紅娜在深井光屋采訪租戶“林太太”(左)

“居者有其屋”,這恐怕是很多香港人的終極夢想。大傢尋著那希望的光亮,盼望著夢想照進現實的那一天。2015年,林太太同兩個孩子來到香港,投奔在此打工的先生,成為瞭香港的新移民。初來乍到的日子並不好過,經老鄉介紹,他們住在瞭隻有兩個床位的劏房裡。

林太太:那段時間真的是很難過,一個房間就一張床,上鋪睡兩個,下鋪就睡我們夫妻兩個八鏡頭行車紀錄器,基本上不夠睡,孩子都10歲左右大,也經常會有矛盾,弟弟比較調皮“(姐姐)不要在這邊睡,你下去下去”,姐姐比較老實,經常哭。廚房是公用的,廁所是公用的,早上或者晚上回來肯定要排隊。好像有時候也會想住的環境不好,傢裡也會有矛盾,也會有一些磕磕碰碰。

不記得有多少個夜晚,簡陋的劏房裡,林太太仰望星空,度過不眠黑夜,她在心裡默默許下瞭一個願望:如果有一天,能有一間房,不用太大,但是有光可以照進來,一傢人在一起,勤奮努力、相親相愛地生活該有多好。

林太太:有同鄉的人就說,你去鴨儷山那邊的社區中心,社工都瞭解我們的情況,他們會來深入群眾,去關心我們,他們來瞭看見我們這個房間,覺得我們很辛苦,也很熱心,幫我們小孩子教功課。

後來,經過社工的介紹,林太太一傢真的搬進瞭一個叫“深井光屋”的樓房,這裡溪水潺潺,樹木蔥蘢,房間裡可以看得見遠處的青馬大橋,雖然離市區有一定的距離,但在偌大的香港,一傢人終於有瞭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重要的是,有“光”照進來,令他們看到希望。

記者:當時第一次進入這個房間的時候還記得什麼感覺嗎?

林太:除瞭開心之外就是覺得哇這個真的非常好,給我的感覺真是很敞亮,所以我覺得深井光屋的名字起的好,很光明、很光亮。

雖然特區政府在爭分奪秒地興建公屋,但短時間內仍無法滿足大批港人上樓的需要。於是,2009年一個叫做“要有光”的房屋項目計劃出現在社會人士餘偉業的腦海中。他想,如果可以把一些善心業主低價出租的房子和一些政府閑置的物業整合利用起來,或許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房屋緊缺的問題。而“深井光屋”的前身就是特區政府80年代的一間紗廠宿舍,於是餘偉業找到瞭政府相關部門,希望可以活化再利用,但由於未有先例,政府部門犯起瞭難。



深井光屋樓道

“要有光”項目傳訊經理曾靜雯:然後Ricky開始找不同的政府部門,但是都覺得非常困難,因為每一個部門都覺得這個想法太突破,太創新,每個部門都不知道怎麼搞起來。後來Ricky就想到,這個房屋有扶貧的因素,現在香港政府有一個叫做“扶貧委員會”,去那裡敲門,這個扶貧委員會是林鄭負責的,最後找到她。當然林鄭聽到就覺得這麼好的項目,所以她就說“我來負責”。所以她開綠燈,支持。我們大概在14年有這個概念,16年籌到瞭錢,16年初就裝修瞭,很快在10月時候正式推出。

要將一個已經破敗不堪的舊樓打造成煥然一新的公寓,也並非易事。重新架設電纜引電上山,給已經漏水的天臺鋪設防水,裸露的鋼筋妥善清除,人力、物力、財力缺一不可。曾小姐說,令她感動的是,改造深井光屋期間,得到瞭政界、商界、建築界多方人士的通力幫助與配合。在政治爭拗顯現的今日香港,“民生”團結瞭大多數,人性顯露出瞭“善”的一面。

“要有光”項目傳訊經理曾靜雯:因為他們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生活,所以他們一進來就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我希望搬出去以後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所以他們就會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一有一個機會,能讓他們站起來,向前走,他們可以跑得很快。

據統計,“要有光”計劃的“光房”項目推出至今已經有60多個傢庭遷出,流轉率達141%,而“光屋”項目至今已受惠超過百人。短短幾年,“要有光”項目已經成為社會創新的成功案例,無數人順著那束“光”的指引,找到瞭生活的方向,也為特區政府解決住屋問題提供瞭創新經驗。

社工:抓老鼠

眾人:哈哈哈,哦,謝拜你輸瞭……

每星期周二、周四的下午,秋燕都會到荃灣張慶華慈善基金康復中心做義工,陪老人聊天、做遊戲已經成為瞭她生活的一部分。

秋燕:他們有的是單身、有的兒女忙沒空,可能是手腳不方便,就是日間來康復中心。我們中心的義工吃完午飯,過去給他們一些娛樂,鼓勵一下他們做活動、玩一下,唱歌這樣子。

秋燕傢住葵青區,是一名傢庭主婦。全傢人僅靠丈夫一人賺錢,生活並不富裕。生活壓力大、封閉自己,令她的生活變得灰暗。自從參加瞭麥理浩夫人中心的“社區互惠銀行”項目後,她結識瞭更多的街坊,做義工的過程不但可以貢獻社會,還能賺取積分節省傢庭開支,令她恢復瞭生活的自信與力量。

記者:您現在銀行卡裡有多少積分瞭?

心心:差不多5000分。

記者:你做那麼多種類,每一項得到多少分?

心心:每小時60分,不分工種,你是探訪老人、開班授課、反正每小時就是60分,然後60分可以社區有一些米、油、衣物、小孩子的筆,還有作業本都可以換取的。

和秋燕一樣,心心也是一位全職媽媽。10年前獨自帶著兒子仔仔住進公屋鬥室,陌生的環境令她天天隻能在傢看電視,然而自從參加瞭“社區互惠銀行”之後,她卻找到瞭另一個自己。

心心:初來的時候都是皺著眉頭,現在很開心的。

記者:你是什麼感覺?

心心:6鏡頭行車紀錄器很開心,很溫暖

記者:原來是不是沒有想到,自己還能有這方面的能力幫助到別人?

心心:初始絕對沒有想到。

“社區互惠銀行”, 2010年由麥理浩夫人中心創辦。通過設立一個“社區積分”的交易平臺,發掘和培育社區街坊的才能和優勢長處,並將他們的才能轉化成服務及產品,實現授之以漁,助人自助。

麥理浩夫人中心部門主任王馥雅:因為我們很註重將街坊的角色做一個轉化,也就是說由一個被動受助者變成一個社區的助人者。在義工方面,比如剪發隊,街坊們學瞭,從不會剪發到會剪發,然後去幫助區裡面很多不同長者剪發。因為我們覺得弱勢社群,他們也有很多正面的力量和長處,隻要有機會去發揮的時候,你隻提供給服務是不夠的,反而去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心,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對他們來說最有幫助的。

麥理浩夫人中心理事鬱太:最傳統的方法就是給他們錢,給他們需要的東西,但我們想不是長久的辦法,所以我們想試試用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去提供幫助。



“社區互惠銀行”展櫃裡琳瑯滿目的兌換商品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弱冠”之年的香港既有乘風破浪、飛速發展的喜悅,也經歷著成長中的陣痛。令人欣喜的是,無論是特區政府、社會機構、還是香港市民都用心、努力,經營著這個“大傢”,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

香港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這20年社聯的工作跟2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在回歸前我們主要幫政府去訂立一個比較成熟的福利政策。回歸後,我們第一是在政策研究,第二就是推動各界別的合作,第三就是我們成立瞭社聯學院。提供培訓課程給我們的會員機構。如果說跟回歸有關系,我想香港人很多人現在說“港人治港”,香港人要一起去推動香港社會的發展,不是我個人、界別、團體的責任,而是全部香港不同界別都要參與其中。以前大傢就覺得政府給錢瞭,社會服務團體就夠,但現在多瞭很多這樣大傢的氛圍,整個社會一起要推動來發展。

深水埗,左伯伯申請做義工,給周圍不方便來飯堂吃飯的老人傢送飯,不管風雨,雷打不動。

深井光屋,林太開始準備晚飯。在那間可以看得見“光”的房間裡,烹調出瞭感恩的味道。葵青社區互惠銀行,秋燕忙著用她做義工賺來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一張小小的儲蓄卡,存進去的是關懷和愛心,取出的是自信與力量!

老人:去年去瞭貴州,還去過韶關、潮州、廣西,這裡旅遊比香港便宜,高鐵很方便。



記者陳菲采訪楊太太夫婦

而生活在廣州番禺的楊太太,正和老伴兒計劃著下一站內地之行的行程。回歸,讓他們的生活圈變大瞭!

民生為天,在這片藍天下,每一個港人四鏡頭行車記錄器都在被尊重、被關愛。而他們也在努力地把這份情感傳遞出去,織就一張更大的關懷與愛的網絡!


香港回歸20年,哪些變瞭,哪些沒變?

1997年7月1號,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年來,隨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和基本法的全面貫徹落實,香港特區在各個領域取得空前成就。作為祖國母親懷抱中一顆美麗的明珠,香港日益綻放出瑰麗的光芒。



2017-06-22 15:55:00


梁振英:房屋價格上漲過快是一大遺憾

香港是我們國傢的主要的國際化城市,我們可以和內地企業“拼船出海”,可以引進外地企業通過香港到內地去。香港隻要掌握好機遇,香港未來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是非常樂觀的。



2017-06-22 15:43:00


【香港名人訪談錄】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四度春風化綢繆

1990年,憑借著出色卓越的專業水平及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黃玉山教授成為香港科技大學創建團隊的一員,從而見證瞭香港大學的歷史。



2017-06-22 10:29:00


香港回歸20周年大型系列報道【成長】第一集:民生為天

回歸後的香港可以,內地廣闊的空間為香港的人口老齡化舒緩瞭壓力,使香港的老人多瞭一種選擇,為香港的養老政策尋到瞭一個出口。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F68A08EABC2AD28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xn137fv17 的頭像
    hxn137fv17

    江哥的好康推薦

    hxn137fv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